明德主页| 融合服务门户| 图书馆| 校长、书记信箱|
《中国教育报》专题报道我校实践育人工作
——  立德树人 打造“明德实践育人”品牌特色
2024-12-04 教务处 作者:任华 点击:[]

12月3日,《中国教育报》以《立德树人 打造“明德实践育人”品牌特色》为题,详细报道了我校实践育人特色工作。本次专题报道,《中国教育报》充分梳理总结提炼了我校办学特色之一“实践育人”,从实践育人工作体系、实践育人总体规划设计、实践教学改革、实践育人队伍建设、实践育人基地建设等方面深入细致阐释了我校实践育人工作特色。

近年来,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工作,积极探索实践育人规律,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,构建“334”实践育人工作体系,重构了基于OBE理念、具有明德特色的“2348”实践教学体系,构建实践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体系,分类制定实践教学标准,优化实践育人内容,设计多样化实践教学形式,促进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,推进创新创业教育,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提升。

报道原文如下

易游手机版app,易游(中国)

立德树人打造“明德实践育人”品牌特色

任华

易游手机版app,易游(中国)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工作,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把实践育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一环,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深度挖掘“实践育人”主体、对象、载体、内容、环境等育人要素,积极探索实践育人规律,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,构建“334”实践育人工作体系,重构了基于OBE理念、具有明德特色的“2348”实践教学体系,构建实践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体系,分类制定实践教学标准,优化实践育人内容,设计多样化实践教学形式,促进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,推进创新创业教育,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提升。学校通过完善顶层设计,强化工作举措,激发实践育人新活力,构筑实践育人新格局。

构建具有明德特色的“334”实践育人工作体系

为增强实践育人工作的自觉性、针对性和实效性,将实践育人融入教育教学、管理服务、文化建设等各环节,贯穿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,学校构建了具有明德特色的“334”实践育人工作体系。即以“三全育人”(全员育人,形成育人主体合力;全过程育人,建立育人链条;全方位育人,构建育人大格局)赋能实践教育,以“三个平台”(实践教学平台、社会实践平台、创新实践平台)强化实践教育,以“四百工程”(百名学生访百村、百名学生访百企、百名辅导员访百家、百名教师访百企)助推实践育人。

加强实践育人工作总体规划设计

学校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工作的顶层设计,不断完善实践育人体制机制,出台了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实践育人的实施意见(修订)》等文件、制度20余项。系统设计实践教学体系,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学时学分要求,合理增加实践学时,确保实践育人工作落到实处。构建“公共基础实验模块、专业基础实验模块、专业实验模块、认知实习模块、专业实习(实训)模块、社会实践模块、毕业设计(论文)模块、毕业/顶岗实习模块”实践教学课程体系,确保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充分的锻炼和实践经验,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、科学素养、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,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、创新意识,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、扎实的实践能力,培养学生系统分析和综合解决问题、创新创业的能力。

积极探索开放实习实训的途径,推动专业开展校企深度合作,通过“校内+企业”的实践教学模式,深化实践教学方式方法改革。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,鼓励学生创新实践,鼓励学生选择实践性研究论题。把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,把行业企业的一线需要作为毕业论文(设计)选题来源,真题真做。

把握实践教学的关键内容,重构“2348”实践教学体系

按照“价值塑造、能力培养、知识传授、实践锻炼、素质提升”五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,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导向,着力重构具有“两性”(多元性、开放性)、“两化”(一体化、模块化)、“两循环”(内循环、外循环)特点的“两环节、三层次、四维度、八模块”“2348”实践教学体系。通过建立集教与学、实验与实习实训、“第一课堂”与“第二课堂”、课内与课外、校内与校外于一体的实践教学运行模式,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,确保实践教学体系目标明确、系统设计、整体优化、科学规范,建立起完善、高效的实践教学运行保障机制。

把握实践育人关键点,系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

学校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,将其纳入学校教学计划,系统设计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。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,分类制定实践教学标准,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比重,理工类专业实践课占比要求25%—30%,文管类专业实践课占比要求20%—25%,艺术类专业实践课时占比根据国家专业质量标准设定。要求学生参加思政教育、学科竞赛、创新创业、劳动教育、社会实践等“第二课堂”学时数不少于8学分。通过持续深入开展新生入学教育、毕业季教育、形势政策教育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,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知识、长才干、提素质,厚植家国情怀,坚定理想信念。

紧扣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两条主线,激发青年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中担当作为。构建“学生实践牵引—教师科研跟进—学校服务赋能—地方发展受惠”的工作模式。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热点设置命题专项实践,形成志愿服务工作四大优势、社会实践工作五大特色。丰富实践育人的载体和途径,引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。年均志愿服务2.5万余人次,参与师生共计万余名,参与各项志愿服务活动400多场。在服务大型体育赛事工作中,学校多次获得国家、省市级优秀组织单位荣誉,被西安市委宣传部门授予大学生成长发展共建伙伴单位。

积极打造主题突出、特色鲜明的社会实践品牌活动。品牌项目“‘千声助盲童 万心祝西藏’盲童之光项目”,在陕西省、西藏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,连续多年走进西藏各地特殊教育学校,先后为日喀则市特殊教育学校、那曲市第二特殊教育学校等5所学校送去录音机、衣服等,行程累计近7万千米,累计捐赠爱心物品价值数十万元。“‘爱我中华’青年大汇聚火车团活动”项目,旨在提供一个让香港、澳门及内地青年互相交流的平台,参与总人数7400余人,足迹遍布10多个省份。深入开展“四百工程”思政实践专项活动。“百名教师访百企”,数百名教师深入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和企业需求,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,教师获取大量宝贵的数据和信息;“百名辅导员访百家”,数百名辅导员走百家门、访百家情、解百家难、暖百家心,用爱与关怀点亮学生成长之路;“百名学生访百村”,数百名明德青年深入乡村,积极关注农村发展现状,了解国情民意,运用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开展科技支农、基层治理、生态环保等活动,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,展现出新时代明德青年的责任与担当;“百名学生访百企”,数百名明德学子怀揣对未来职业的憧憬,走访了涉及互联网、智能制造、语言、金融、传媒等多个行业的数百家企业,直面企业核心,领略多元企业文化与先进运营模式,搭建起校企合作新平台。“四百工程”思政实践专项活动,成功搭建了学校与社会、师生与企业、学校与家庭紧密联系的桥梁。学校社会实践活动被多家权威媒体关注报道。

深入推动实践教学改革,创新实践育人方法模式

学校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,推广运用虚拟仿真等技术手段,促进信息技术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。推动教师在实验教学中采取启发式、引导式、探究式、讨论式和参与式等实验教学方法,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求知欲。优化实验教学内容,减少演示性、验证性实验,加大“三性”实验开出率,综合性、设计性、创新性实验课比例达69.7%,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独立思考、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。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、实践能力奠定坚实基础。

以学科专业竞赛为载体,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

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,实现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。通过引入企业实例和校友创业案例,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,提升了教学的互动性和实践性。建立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,通过分阶段、循序渐进的培养方案,确保了创新创业实践体系的系统性和有效性。学校以“众创空间”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、数学建模竞赛等各类学科专业竞赛为载体,加大创新创业建设力度,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。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,鼓励各二级学院主办或承办各类学科竞赛活动,打造学校科技文化艺术活动特色品牌,营造校园创新文化氛围。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。鼓励教师和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,形成师生共同参与创新创业的联动机制。近3年,学校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1878项,其中,国际级别奖励46项、国家级别奖励484项、省部级奖励1348项。

建立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机制,加强实践育人队伍建设

学校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师资队伍建设,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,提升教师实践育人水平。在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、教学基本功等方面加大教师培训力度;举行教师教学技能大赛、课堂创新大赛,以赛促教、以赛促培;鼓励、支持教师到企业参与实践锻炼,深入一线岗位,面向企业、面向生产,开展产品研发、技术革新、产品升级、项目服务等技术合作,及时了解行业企业需求,使教学内容、科研开发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,将企业高管、行业专家、高级技术人员等“请进来”。通过“引培”结合,“双师双能型”教师比例超30%。实施“双导师”制,共同指导学生实验、实习、实训、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,培养学生分析、设计、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。

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,提升实践育人质量

学校重视实验教学资源建设,不断改善实验教学条件,扩大实验教学空间。通过自建、援建、合建等多种形式,在校内构建“一院主体、多院共享、功能集约、开放充分、运作高效”的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实践创新平台。现有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6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逆向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3个省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,建成4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及“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GNSS信号处理实验室”等3个高水平校企共建实验室。积极探索建立校企“共建、共享”模式下的实践基地,建成包括西北工业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等在内的200余家校外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和渭华起义纪念馆等数十个“大思政课”实践教学基地,在增强学生创新精神、实践能力、社会责任感和就业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
未来,学校将继续深化实践教学活动,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,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、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合作与交流,引导青年大学生走出课堂、深入基层、躬身实践,在实践中锤炼意志品质,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,成长为有理想、敢担当、能吃苦、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,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。

上一条:我校顺利召开2024-2025学年第1学期第一次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会议

下一条:学校社会实践团队获2024年度“文明实践看陕西”专项实践活动项目“优秀”认定

师资队伍
招生就业
人才招聘